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app,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入口老年人是可能是骗子最优质的客户,一般都有一些钱,普遍信息不敏感,对新事物接受慢。如果你问一个骗子,还有什么人比老人更好骗的话,可能是小朋友了。可是相比小朋友财物不独立,家长戒备心强,骗老年人性价比高的优势就越发的明显。
长期的电信诈骗导致了一个现象——银行的职员现在会提醒每一个前来办转账汇款业务的老人,反复确认钱的流向和用途。即使这样,依然难以阻止老年人时不时被骗的现实。随着骗子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开始在消费理财、保健品、投资入股等金融渠道对老年人实行诈骗,诈骗的金额越来越大。由于骗子的法律手续的齐全,老年人忽视协议和文件重要性,往往让自己倾家荡产却很难维权。
老年人被诈骗后财产尽失、尊严丧尽,累及家庭和子女、自身生活无法保障,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本文盘点了几例常见的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警示。
投资理财,所有人都向往高收益,但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骗子往往以超高收益作为诱饵,但超高收益往往意味着是骗局。在此类骗局中,有以下特点:
1. 投资理财承若的回报率超高(一般年收益均高于10%,甚至百分之几百到几千);
2. 所投资的项目或者产品没有合法资质,老年人通常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投入了金钱,并深信不疑;
5. 所有的协议和合同条款对老年人极其不利,并通过一些欺骗的手段使老年人签字并获得法律效力;
6. 在金钱交易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收取现金,同时不给收据和借条等相关凭证,事发后拒不承认;
诈骗人对多个老人称手上有每天1%回报率的海外项目(每月30%的收益),同时不需要支付现金,只需要对房产进行抵押申请借款(月息4%,法律规定借贷月息不能高于2%),将借款作为本金投入即可获得收益。在抵押房产和借款的同时,签订一份售房的委托协议,协议详细规定了被委托方可以任意处理该房产。
在老人完成这一系列协议之后,诈骗人此后以种种理由拒不支付每月的收益,并在之后告知老人项目情况有变导致收益降低并最终没法获得收益,随后又要老人拉其他人入伙用来拯救老人的收益。老人在无法拿到收益的同时,还需每月按时偿还几万元的借款利息,而借款人又通过告知老人银行账户变动等原因,让老人将还款打入非协议中规定的账户中或以现金偿还,老人在还款后得不到收据,导致事情被发现时借款人拒绝承认老人已经还款的事实。老人因无相关证据使得维权艰难。
因为一些受骗老人无法偿还利息,借款方在未告知老人的情况下,就会按照售房委托协议以远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老人抵押的房产售卖给自己的公司或者相关亲友,最终导致老人财房尽失。
诈骗人在行骗的过程中,诱之以利,同时用法律将自己的权益最大化,干的却是不法的勾当。合同上形成的白纸黑字和没有证据的金钱交易,都对当事老人极其不利。
纵观这个骗局,最大的警示点就是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一个每月回报率高达30%的投资项目,怎么看都透着猫腻。在手里永远有着大量钱不知该怎么花的大佬眼中,如果有这样的项目,他们早就圈地跑马了,哪里轮得到升斗小民去伸手?
同时在这样的案例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认真对待协议,凡是需要签字的都要反复确定,以免给自己带来损失。老年人对于合同和协议的淡薄观念,是案例中吃亏最大的一个点。上面这个案例相对复杂,其中包含的多种套路都值得认证研究。
基于老年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担忧,骗子们在这上面给老年人布下了一个又一个陷阱。保健品推销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样套路的骗局中,也有以下特点:
1. 吹嘘夸大保健品的医疗功能,模糊保健品不是药物的事实,保健品往往被形容的无病不医;
4. 以“养生节”等名义举办产品宣讲会,限定老年人参会,邀请所谓的专家学者坐台,学名 “会销”;
今年的315晚会就曝光了保健品“会销”骗局的内幕。骗子从前期介绍、筛选,中期到家跟踪获取信息,到后期“会销”专家行骗,从头到尾针对老年人设置了一个大圈套。
保健品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食品,不具备药物的治疗作用,批文有严格的规定,售卖的形式和药物也有很大的区别。把保健品当高价的药物来卖,不仅是给老年人带来经济的损失,如果因此耽误了治病求医,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伤害。
如果说城市的老年人多少还有一些金融意识,对金融骗局还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缺乏信息流通的农村,金融骗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整个村或整个县的老年人集体被骗走养老钱。
2017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中删除了2016年文件中所提的“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部分,首次提出要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这个改变就是因为在各地的乡村中,正在现实中不断上演着类似的金融骗局。这类金融骗局也有以下特点:
3. 被骗群体巨大,动辄一个村或甚至一个县集体被骗,亲戚朋友更容易被一网打尽;
腾讯网《今日话题》在春节过后做了一个农村金融骗局的系列专题“乡亲,钱包看好没毛病”,详细的揭露了各类在农村大行其道行骗的手法。不仅是P2P骗局,消费返现陷阱,或者是互联网化的会员传销,都是利用了农村中老年人对自身养老保障的担忧,骗子用偏高的收益率和人群的从众心理,达到诈骗的目的。诈骗方卷款逃跑后,往往给当地政府留下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有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面对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懂法律和金融的骗子,老年人不能坐以待毙,应该通过网络、电视了解一定的知识。作为儿女,也应该和老年人普及一些相关的知识,一些大的金钱交易和合同,也应该仔细把关。
防骗不是一个人的事,政府单位、法律机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以及个人,都需要协同防骗,特别是针对抗风险能力不强的老年人的骗局。
在国家针对电信诈骗立法还不充分的时候,新型的金融诈骗已经开始在各地快速繁殖起来。关于金融、互联网、电信的诈骗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更具体和详细的法规,才能更有效的打击诈骗的发生。